文章分類
TAG
評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(背離史實/網站家屬零容忍)
- 2025-08-15
- 2025-08-15
- 210 Views
(智慧財產權為網站所有,參考使用時請標示網站名稱:「倪蔣懷美術紀念館」 )
此論文2025年7月7日由作者在中研院公開發表,可受公評。為防堵這篇論文背離史實的部分變成偽歷史,本網站家屬誓言再多的威脅都不讓步 …
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作者經本網站聯繫無回音,其大量錯誤除了在本網站公佈予以糾正,別無他法。身為倪蔣懷後代,本網站致力於重現貼近史實的倪蔣懷,無奈此論文雖賣力貢獻,內容卻因過多背離史實陳述,掩蓋正面貢獻,甚為可惜。為了防堵這篇論文背離史實的部分變成台北市政府公告演講內容(https://www.gov.taipei/News_Co...)、甚至公款報帳的遞交報告書,進而轉成流傳至後代的偽歷史,本網站家屬作以下評論,誓言再多的(來自北美館利用老人的)威脅都不讓步。
臺灣學界評審論文的對象分匿名和不匿名,教師聘用論文審查不匿名,期刊論文審查則匿名。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2025年7月7日在中研院以本名公開發表,事後是否投稿受審查,不知,唯公開發表已可受公評 https://www.ith.sinica.edu.tw/academic_look.php?no=2&id=1366 (排程請下載議程)。而北美館的所有公開展覽文字、期刊文字,皆未如學術期刊論文發佈審查機制,缺審查。
審查論文通常有四個標準:一、直接錄用,二、修改後錄用,三、修改後再審,四、不通過,直接退回,依本主筆過去數十年的審查經驗,只有沒經驗的,或願意作公益的審查人給予「第三等」,原因是二審沒有二次審查費,不合格,直接簽第四等居多。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可看出作者的賣力,就第三等吧,但是還需要修正很多。(倪蔣懷已是臺灣歷史的公共財,承傳祖先倪蔣懷一生投入社會公益的使命,本網站設立至今從未支領分文公款,公益作評。)
I 反駁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立論觀點
看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與倪蔣懷實際人生的落差在哪裡?
文章說「倪蔣懷的妻舅是顏國年」(作者無查證,犯了擲地有聲的大錯誤),全文多次強調「1917年,倪蔣懷有顏國年建議和基隆顏家的社會資本」,搭建歪樓不自覺,荒謬至極。
倪蔣懷的妻舅如果是顏國年,2025年目前,倪蔣懷後代超過一百人全都被換血,事態嚴重!倪蔣懷1914年結婚時,岳父顏火炎 (1857-1911) 已經過世三年。顏雲年 (1874-1923) 的堂哥顏火炎一生作農,和礦業完全無關,是顏火炎的三子顏窗吟 (1884-1941) 自小聰明低調,被顏雲年延攬為左右手,而顏窗吟提攜倪蔣懷,讓白手起家的倪蔣懷比他人多一些機會和基隆炭礦簽約,如此而已,並未如數十年謠傳倪蔣懷靠姻親一路平步青雲,倪蔣懷轉職礦業辛苦十多年才見曙光,1929年日記記述,贊助臺灣美術有時拮据至必須典當和以支票預借現金。
論文著眼點下一步「未查證直接聯想」倪蔣懷離退教職之後,靠顏國年一路搭雲霄飛車,因而衍生全文使用「倪蔣懷轉職不必先學走路,直接當霸王」的出發點觀看倪蔣懷:
1) 說倪蔣懷轉職之後,直接「包採」,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、沒有被拒絕的過程、沒有試用的過程、沒有失敗的過程、沒有和狡猾的後宮信太郎應對的過程、沒有先簽約管理再晉升包採的過程,就好比這位作者高中畢業直接跳博士後,而實際不可能,自己不可能做到,卻使用不可能的標準觀看倪蔣懷。
2) 宣稱倪蔣懷轉職之後馬上實習探「金」,卻沒有考證1917/18年當時,在殖民利害關係的臺灣黃金史上,誰才有機會探金。而直接寫倪蔣懷探金的來源只因為《臺灣人士鑑》1934,頁44四個字「瑞芳金山」。此處「瑞芳金山」指倪蔣懷居住的區域,被擴大解釋成「倪蔣懷離開教職後立即大膽玩金」,看到小螞蟻,跨大說成看到不同類的大象!建議這位作者,編劇想像力用在自己的祖先就好。還是這位作者對「瑞芳金山」的歷史完全無知?
3) 稱倪蔣懷轉職之後的「事業」「一年最多同時往返六個礦場」。首先,倪蔣懷1917-1920年學做商人賣木炭,1920-1932 年轉職石炭、歷經失敗、負債萬餘円、苟延殘喘(細節省略),1932-1934年漸入佳境,1934年起才終於有「事業」可言,作者在文中不分過程、不分軒輊,全文用詞共出現「倪蔣懷的事業」多達35次、「包採」共出現241次,和高中畢業直接跳博士後情況一樣,完全看不到達到事業之前,倪蔣懷如何不足與跌倒。
其次,說倪蔣懷「一年最多同時往返六個礦場」,倪蔣懷1929年曾去六個礦場,沒錯,但作者放在錯誤的脈絡裡錯誤說明,ㄧ年去兩次也算成⅙,造成嚴重誤導,製造錯誤印象。倪蔣懷1929年一整年的奔波從日記裡確實可找到六處礦場,但是:
— 只有相同動線,去猴硐西村坑,會「同時」去武丹坑,此二處是倪蔣懷1929年的主力坑,壓力很大,一早出發從未帶畫具出門,僅9月23日回程在車上拿出速寫本畫二名女性。武丹坑是包採關係,猴硐西村坑是管理,9月30日才晉升包採。去猴硐西村坑和武丹坑,就不會再去第三個坑。
— 崁腳坑,全年為工作只去1月12日、3月11日、5月1日、7月7日四次,第五次2月18日為聯絡事務,不算,7月7日以後都不見去崁腳坑的紀錄,不可能是包採關係。去崁腳坑至少兩次帶畫具。
— 包採叭嗹港,從5月中旬開始。因動線關係,去汐止叭嗹港多半會搭配台北美術活動。
— 石底二坑只1月10日、7月14日去兩次,不可能是包採關係。
— 海山炭礦明顯是妻舅顏窗吟邀約投資,全年只去兩次,2月4日探訪,3月18日帶他人參觀,年底和顏窗吟結算。2月1日寫「接洽包採海山炭礦」是他人包採,不可能由倪蔣懷包採而全年都不必再現身。
以上六處不是全部包採,倪蔣懷1929年主要經濟來源靠點點滴滴累積:猴硐西村坑(1928年8月底-1929年9月管理,10月以後包採)、武丹坑(包採)、汐止叭嗹港(5月中旬以後包採)、崁腳坑(小業務內容不明,領小額獎金)、海山炭礦(投資),第六個石底二坑從上下文可看出是幫忙性質,「同時去」只有猴硐西村坑和武丹坑,六個坑也因業務有分輕重以及往返的次數與頻率,作者偏狹指稱倪蔣懷的「事業」「一年最多同時往返六個礦場」未多加釐清,製造錯誤導向,是單純用詞誇大過度?還是作者另有企圖?
另外,倪蔣懷1929年日記可讀出,這些奔波不夠贊助臺灣美術,必須典當(7月10日)和以支票預借現金(7月8日),也更不夠展現貸款能力購地建屋(12月13日 / 全年日記請參考 https://www.gch.tw/works/37 ),分別於1月25日拜託小林寬(基隆炭礦取締役和礦業所長)、5月13日拜託尾家重治(基隆炭礦礦務主任)包採十七坑,無下文,九坑第三斜坑(西村坑)增區(3月12日、3月14日、4月14日、4月17日)、崁腳坑分坑包採增區(3月11日),全部無疾而終,最後,7月寄望是否獲得推測是瑞芳一坑分坑的機會,多方奔走,作者卻寫「1920年代末期倪蔣懷以包採為中心的工作量已達一定程度故轉包」,這位作者的博士訓練過程是否有問題?
4) 倪蔣懷一生曾經與人合股擁有礦權,第一張1918年與另外四人共有,1920年其中兩人退場,1923年這一張鑛業廢止;第二張1927年提出申請,六年後才批准,二人共有。第一張廢止十年之後才有第二張。擁有礦權股份並不代表財富事業,必須要有人有願意投資開發,否則是空殼,第一張看不出有採礦紀錄,第二張有前人曾經開挖有生產,但是文獻不足以透露輪到倪蔣懷是否獲利。保長坑、海山、康誥坑全部是與人合股、短暫投資,無法知道利潤,本論文作者的用字:「由包採人「升格」為鑛業人」是判斷力不足?還是人生經驗短缺,以管窺天?
另外,說倪蔣懷想要「覓礦自營」?「申請礦權是為了自營,一個失敗,再申請一個」?提攜倪蔣懷、長10歲的顏窗吟,人生事業已經爬到高點,想要自營都必須尋找、借助有力人士多人一起創業(請參考 https://www.gch.tw/about/66 ),倪蔣懷如何獨自創業?倪蔣懷一生沒有成立會社,這位博士後作者用過高、不切實際的標準觀看倪蔣懷,是為了衝業績填補論文頁數故意瞎掰?還是眼界位階真的如此不符合生理年齡、憑空想像?
5) 反駁作者指稱,將礦工工資降價,「倪蔣懷無疑屬於強勢之資方」、「降價成功」。後宮信太郎旗下武丹坑、叭嗹港礦工工資被後宮降價,倪蔣懷4月5日曾請求「武丹坑包採工資增加」,結果不增反降,倪蔣懷不服,拜託任職後宮會社的西川純(1879-1943 / 西川滿的爸爸)去向高層講情(5月30日),沒用。最終,後宮的意志勝過求情,倪蔣懷很無奈執行(6月13日),後宮無理,連顏欽賢都聽說了,還為倪蔣懷打抱不平(6月18日)。欠西川純的人情,年終,倪蔣懷不忘去送禮(12月19日)。以上都是日記內容,這位博士後作者到底有無認真閱讀倪蔣懷日記?還是刻意將白讀成黑?此處將倪蔣懷寫成「強勢的資方」明顯背離倪蔣懷的人格,網站家屬全數高聲抗議!
6) 全文自始至終不忘不斷強調倪蔣懷轉職直接「包採」(實際情形一定無法一開始就包採,必須經過長時間磨練),製造包山包海到處包的印象(嚴重誤導),導致自作聰明,以為倪蔣懷搬去八堵是為了交通動線方便,大錯特錯!八堵對孩子們就學太可憐,倪蔣懷會先為孩子著想,先想到自己就不是倪蔣懷,離開林開郡樓、搬去八堵是不得已,真正原因不能講(考慮2025年現今,林開郡樓正在整修)。不得已搬去八堵肯定鞭策倪蔣懷加速人生腳步,兩年後終於有自己的房舍,ㄧ家人不需再流離搬遷。
7) 倪蔣懷最後人生八年四個月終於住進自己的房舍,最後五年餘終於沒有貸款,於是開始著手籌建寶峯美術館。提醒這位作者,如論文所述倪蔣懷靠顏國年包山包海,怎會一家人長年居無定所?倪蔣懷第一個孩子高女畢業近兩年後,19歲,父親終於達成安家的使命,安家這條路,ㄧ生帶著強烈責任感的倪蔣懷走了十多年,請將心比心,收起博士學位,用常識判斷就好。如果這樣還不能提點這位作者,那麼請不要碰觸別人的祖先,請從研究自己的祖先開始。
8) 文內日、臺人際關係簡單二分法,未能精確呈現真實的倪蔣懷礦業人脈。顏雲年層級才有殖民利害關係,倪蔣懷的人脈來自顏雲年的左右手顏窗吟,和殖民臺、日脈絡無關。基隆炭礦由顏雲年出資50% 、佔股40%與三井合股,資本和技術不全是日人,技術師亦有歐美人士。顏雲年長袖善舞,一生不乏與雲年交好或服務雲年的日人如木村久太郎、近將時五郎等,這習慣留給顏窗吟和顏國年。
9) 倪蔣懷從未設立會社,單獨或合股皆無。為何缺會社登記文件的情況下,從李欽賢到目前的年輕輩博士後,皆爭相傳播未舉證謠言?
10) 提醒這位作者,偶而去市場與小攤販互動,會點亮人生智慧、擴充視野,小販求生存的策略會照亮啃書蟲,敲醒自己的腦袋。市場每週三賣杏仁粉的攤販有固定店家賣場,問:那為何需要出來趴趴走?答:太太顧店,先生一週七個早上跑七個市場,等老一點就不必到處跑了。這不就是倪蔣懷和你、我,大部分臺灣人的奮鬥史?倪蔣懷年輕時拼命到處跑,1934年後終於可以不必到處跑了,到處跑腿的奮鬥過程被這位作者寫成包山包海、「事業」、「一年最多同時往返六個礦場」,1934年起固定下來反而被輕輕放下,頭重腳輕,軟腳搭建整篇論文架構。倪蔣懷1934年起在瑞芳一坑分坑定點發展,這才是重點,它幫助倪蔣懷接近人生使命和理想。這位看錯重點的作者,要不要考慮收起你的博士學位,去和小販交朋友?
本論文講述臺灣日治時期礦業部分作了不少爬梳,有其貢獻,但是講述倪蔣懷的礦業史,觀點和實際的倪蔣懷人生落差甚巨。這位作者錯用史料閉門造車,加上以自己的偏差想像擅自加油添醋觀看倪蔣懷,又處理倪蔣懷日記僅用跳躍式關鍵詞查詢,沒有真正閱讀,造成誤解和錯看倪蔣懷。
人,是多面向的有機體,以單一角度看倪蔣懷不為過,美術人只看倪蔣懷的美術,煤礦人只看倪蔣懷的礦業,但是,當單一角度抵觸360度全面向的倪蔣懷,造成背離史實時,單一角度是罪過,尤其倪蔣懷之於臺灣歷史已是公認的多重身份,2025年北美館倪蔣懷展覽也強調倪蔣懷具多重角色,策展團隊成員分工,卻沒有合作,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倪蔣懷這位歷史人物還沒看清楚,就著手解釋倪蔣懷畫作。
II 這位博士後衍生的倪蔣懷畫作解讀
解讀倪蔣懷風景畫是艱鉅的工程,白雪蘭數十年做不到,本回展覽,北美館卻將不可能的任務交給一位美術新手(依據北美館臉書發佈)。展場「礦野炭地」一大間只有兩幅猴硐有文獻足以佐證,第三幅「嶺腳瀑布」還是本網站家屬2023年8月頂著36度高溫,沿基隆河上游探勘到第四座瀑布,探勘出來的,其餘全數無以名之。
以下兩例作品,「推測」是這位荒謬的博士後作者解讀的結果,看不到考證過程。因這位作者文章內容的可靠性極低,不具備近史實觀看倪蔣懷的能力,這位的畫作解讀全數不可採信。

倪蔣懷《風景》1929 32.5 x 48 cm 水彩、紙 / 1929年8月底參展第一回赤島社展

倪蔣懷《風景》1929 背面 / 倪蔣懷親筆

倪蔣懷《風景》1929 背面 / 倪蔣懷親定題名「風景」、倪蔣懷親簽「倪」
單簽「倪」表示臺灣本島倪蔣懷本人奔波助辦的展,沒有第二位「倪」,省略名

臺灣日日新報 1929-08-31 / 第一回赤島社展:倪蔣懷以《暴風之日》《室內》《風景》三幅參展

2025-08-15 北美館官網截圖 / 任意添加「萬里」
這位博士後作者有無爬梳臺灣北部石頭屋建築史?石屋早期在基隆、北海岸沿海比比皆是,開車到萬里看到「咾咕厝」遺跡,馬上認定?倪蔣懷自己題名「風景」,為何自作聰明添加?以「風景」留世,可提供研究臺灣美術畫作題名史,早期參展者多仿效日本畫家,題名「風景」、 「人物」這類無特定命名不勝枚舉。
留下原始資料是夠格的研究人員必遵守的原則,為何已經四十餘歲的北美館需要被人提點?而其態度則是,當出現做了很多功課產生的建設性批評,先是不理會、不採納,再是頑強不承認、不接受,不見改善,只見低能施壓,與藝術為伍,卻藝術氣質見底。

倪蔣懷《武單坑一景》(北美館定名未考證不可信)年代標示「約1930」 未考證不可信 / 31 x 43 cm 水彩、紙
這幅作品30年來掛著「基隆郊外」題名,本網站家屬問過山裡的耆老,屬於「問三人得出四個可能的答案」類。親近山海大自然的人多半謙虛、無博士學位,他們眼見提問人的渴望,都說「可能是」,不會直接說「肯定是」。 推測解讀成「武單坑一景」源自這位看到小螞蟻說成看到大象的博士後,這位門外漢無法理解,判讀倪蔣懷風景畫作地點多麼困難,又再度自作聰明,硬要擠出成績,開著車在山裡轉一圈,不花吹灰之力,看到很像,直接判定(依據北美館臉書發佈),衝業績心態誤事,不可信也!為何不學倪蔣懷?作為水彩畫家,倪蔣懷自己不在乎風景在何處,他最在乎天氣、光線、氣氛、構圖、色彩,後人無法判讀地點就請留白,隨意妄自添加只會誤導。
附件:〈日治臺灣煤礦包採與經營:以倪蔣懷為例〉(僅部分貼出,避免冗長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