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
TAG
前人散播太多謠言,澄清倪蔣懷的人生是大工程
- 2025-09-06
- 2025-09-06
- 158 Views
(智慧財產權為網站所有,參考使用時請標示網站名稱:「倪蔣懷美術紀念館」 )
「導讀台灣」影片標題帶來困擾,內容也 90% 背離史實。 聳動標題,本網站收到反應與詢問 …
三立電視台製作的「導讀台灣」系列,兩年多前釋放出一部影片(至今2025年9月6日,點閱率三萬餘)分四部分:黃土水、倪蔣懷、李梅樹、陳澄波,主視覺畫面卻使用聳動的標題定調整部48分鐘的影片:「解密你不知道的倪蔣懷 — 親姊妹共侍一夫藏洋蔥」,這部影片「倪蔣懷」部分不僅標題有誤,內容也錯誤百出,90% 背離史實。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...
本網站家屬將影片內容之錯誤分三大方向:
一、倪蔣懷與礦業家族結親,早登人生勝利組 (X 倪蔣懷一生白手起家、居無定所,人生最後八年才安定 https://www.gch.tw/about/17 )
二、無緣留日,人生轉往贊助臺灣美術 (X 這是謠言。父母太老、無財力,根本沒想過要去日本 https://www.gch.tw/about/45。早在未積極投入美術之前,即開始贊助 https://www.gch.tw/about/65)
三、親姊妹共侍一夫 (X 「共」字 200% 錯誤,下筆者別有企圖)
針對一和二,本網站一年多以來不斷苦口婆心修正錯誤,無奈白雪蘭30年來種下的毒太深,很難連根拔起,近期的簡要回應請看 https://www.gch.tw/news/84(文末附件)。倪蔣懷人生尚未決定走上美術路之前,已經開始捐款贊助,請見 https://www.gch.tw/about/65 。本文主要增補針對三。
I 倪蔣懷人生遇到的死亡
百餘年前,十九世紀中、下葉,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住民,死亡率高,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實現自我,以及問蒼天,為何來到人間,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目標非存活與傳宗接代莫屬,因為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。
倪蔣懷的父親倪基元 (1855-1930) 活到40歲時,一女一兒已18和17歲,那年 (1895年) 5月下旬,臺灣突然換了政府。再大的改變都撼動不了倪基元終於再度喜獲麟兒的喜悅,此兒即倪蔣懷,1895年5月此時,9個月大。因由家族倫理、社會倫理,基元將自己的長子分一半香火給無後的哥哥。原本只有半個兒子,倪蔣懷對基元來說很寶貴。
死亡率高與平均壽命低的年代,出生和死亡靠近,時間靠近,空間也靠近,死亡就在身邊,倪氏祖先大部份安葬在觀音亭,今公館小觀音山,1907年下半年為開闢水源地,此處全數遷塚 https://www.gch.tw/works/73 。
死亡率高與平均壽命低的年代,大部分來自福建沿海的臺灣早期居民,想盡各種辦法生育,增產報答祖先,因為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。倪基元有四兄弟,從年齡差距即可輕易看出源自不同母親。
兄弟源自不同母親,刻畫臺灣早期先民的奮鬥史,發生在倪氏祖先則大部分與死亡相關。以下是倪蔣懷相關的親人和朋友早逝的案例。
倪蔣懷父親倪基元 (1855-1930) 排行第二,大哥基書 (1853-1925) 之妻周氏 (1853-1875) 22歲離世,無育。
倪基元第一位妻子黃氏 (1857-1888),也就是長倪蔣懷16歲的哥哥君愷的媽媽,31歲過世。
倪蔣懷鄭氏母親的前夫蔣因「青壯年時期」過世。蔣瑞坑 (1922-2007) 父親蔣禮興是倪蔣懷同母異父的哥哥,推測長倪蔣懷至多5歲。
鰥夫倪基元與寡婦鄭氏 (1857-1920) 相遇,才有倪蔣懷的誕生。倪基元先後兩位妻子同年出生,壽命分別為31歲和63歲。死亡率高與平均壽命低的年代,鰥夫能遇上寡婦,是不幸中之大幸。
倪蔣懷同父異母哥哥倪君愷的妻子 (1883-1897) 許配未完婚即過世,14歲,與生母共葬。史料未呈現倪君愷再婚紀錄。
倪蔣懷妻子顏對 (1897-1924) 生下第五個孩子後不久過世,27歲。顏雲年重要的左右手顏窗吟 (1884-1941) 有三個妹妹:鳳、對、花,二妹顏對早逝,三妹顏花 (1899-1981) 成為寡婦未久,倪蔣懷家中五個小小孩嗷嗷待哺,遂於1925年娶寡婦顏花為妻,也幫忙撫養顏花亡夫的小女兒,視為己出直至長大成人。鰥夫倪蔣懷遇上寡婦顏花,生命才得以延續。
倪蔣懷父親基元照顧無後的哥哥基書,隔代倪蔣懷也照顧無後的哥哥君愷,父子兩代,年紀相差39歲,完全體現「鰥寡孤獨,皆有所養」。
雕刻家好友黃土水 (1895-1930) 以35歲之齡別世。
洋畫家摯友陳植棋 (1906-1931) 以25歲之齡早逝。
倪蔣懷的兩個女兒分別於1932年與1934年以一歲餘年紀過世。
倪蔣懷的三女兒,21歲,生產之後離世,母女兩代承受相同命運。倪蔣懷當時已移居天堂兩年。

倪蔣懷《父親倪基元像》年代不詳 / 北美館標註 c. 1929 66 x 50 cm 水彩、紙
倪基元 (1855-1930) 是漢學教師兼代書

倪蔣懷《四叔公仔(倪基正)》1933 49 x 33 cm 水彩、紙
(此處可看出畫作背面標籤源自倪蔣懷女兒之紀錄,倪蔣懷的四叔,是女兒的四叔公仔)
倪基正 (1870 - ?) 比倪基元 (1855-1930) 年幼15歲,倪蔣懷1943年過世時,73歲尚在世

取自《臺灣の衛生 昭和十年版》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 編輯 / 1935年9月25日出版
日治時期臺灣死亡率居高大部分因為傳染病
1918年(大正7年)因流感 (Spanish Flu) 大流行,死亡率佔1906-1934年期間最高
1918年身處末世氛圍,加上父母已老、缺財力,倪蔣懷不可能有離開父母、遠赴日本的想法
標榜倪蔣懷欲留學日本未竟,是未舉證的謠言

取自《臺灣の衛生 昭和十年版》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 編輯 / 1935年9月25日出版
大正9年至昭和2年 (1920-1927) 8年間的臺灣平均壽命,男:37歲 / 女:42歲
上圖死亡率可看出 0-12 歲嬰兒、孩童死亡率降到低點,20歲死亡大約 8-9% /
30歲死亡大約 13-14% / 40 歲死亡,男大約18%、女大約15% ,以此類推
II 重塑歷史混淆「歷時」與「共時」
「導讀台灣」這部影片的撰稿人誤信受訪者李欽賢、白雪蘭、廖仁義之外,網站家屬非常驚訝其用字遣詞使用「共侍一夫」四字。因為這四字,本網站收到好奇、未觀看影片即發出的訊息,在此一併作答。中文「共」字意思是「共同」,用在倪蔣懷的命運身上,明顯違背史實。一前一後如何稱為「共」?
混淆「歷時」與「共時」,是大學講堂上的術語,貼近臺灣民間的語言叫做:竹竿接菜刀。影片撰稿人是混淆歷時與共時?或故意犯錯、語出驚人博取點閱?還是中文程度欠修?
過去打著「倪蔣懷專家」旗號的謝里法、李欽賢、白雪蘭等人,經常未查證直接將竹竿接上菜刀,反正臺灣美術界很好混,沒人查驗,又可領稿費、訪談費,不是自己的祖先為何要花心思?而廖仁義受訪前,同樣未盡查證,直接引用白雪蘭。臺灣美術界真的這麼好混嗎?講述倪蔣懷這麼容易嗎?
這三人的出版品,內容錯誤百出,混淆「歷時」與「共時」,竹竿接菜刀,過去30年都無人站出來質疑,歡迎大家加入糾錯行列。
李欽賢的倪蔣懷相關出版品多項,全部無自行查證和舉證,僅列舉其一:
李欽賢著:《追尋台灣的風景圖像》台北臺灣書房 2009 年出版
謝里法的倪蔣懷相關出版品,出版至少11版,倪蔣懷的資訊只有名字寫對:
謝里法:《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》(有關倪蔣懷部分從未修正過)
白雪蘭的倪蔣懷相關出版品,以下三本其實是一本,內容增減重複,一樣錯誤百出,必須全部重新查證:
1) 白雪蘭展覽企劃和主編:《倪蔣懷百年紀念展》,1995,基隆:基隆市立文化中心。
2)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:《藝術行腳:倪蔣懷作品展》,1996,臺北:臺北市立美術館。
3) 白雪蘭:《礦城‧麗島‧倪蔣懷》,2003,臺北:雄獅美術。